
小羽毛舞动乡村产业振兴大梦想
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礼陂镇的一片现代化养殖基地内,7000余只色彩斑斓的鹦鹉正叽叽喳喳地叫着,似乎在为乡村振兴而歌唱。这里不仅是全国规模领先的鹦鹉繁育基地,更是一个将传统养殖与现代科技、互联网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试验场。从金融行业跨界转型的“90后”创始人洪显武,用不到五年时间打造出一条集孵化、驯养、电商、社交于一体的鹦鹉产业链,让“小众宠物”闯入大众视野,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。
“冷门”赛道里的热经济:一只鹦鹉背后的市场密码
走进江西抚州爱鸟仁集团礼陂镇养殖基地的恒温孵化室,一排排智能孵化箱整齐排列。技术员手持注射器,正为10日龄的幼鸟人工喂食特制奶粉。“保温箱是要保证孵化温度在30度以上,小鸟吃的这些奶粉都是我自己配的。”洪显武介绍,通过自主研发的孵化流程和精细化喂养,基地雏鸟成活率超90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洪显武口中的“小鸟”指的是基地现在的明星产品——蓝化小太阳鹦鹉,市场单价超2000元。看似高昂的价格背后,是国内宠物鹦鹉市场的大热。根据2024年底发布的《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》,近年来异宠爱好者群体规模持续增长,鸟类宠物饲养者在养宠群体中占比达到6.8%,其中鹦鹉占鸟类宠物市场的53.6%。“国内玩家对这些特色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多,一对种鸟年繁育10-20只雏鸟仍供不应求,我们基地预计到明年会产出5-8万只鸟,订单都已经排到2026年了。”洪显武指着满棚的鹦鹉说。
特种养殖规范化之路:在政策与市场中破局
鹦鹉养殖的合法性始终是悬在行业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在我国,小太阳鹦鹉等许多品种都被列为有特殊标识的保护性动物,养殖需取得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》等资质。洪显武展示着厚厚一沓的各项许可文件坦言:“过去确实好多人都是偷偷养,现在这个行业都规范化了。”基地不仅为客户提供协助证件办理等服务,还建立了溯源系统,每只鹦鹉都有独一无二的脚环编号,确保来源可追溯,保证合法流通。不仅是鹦鹉本身,基地自主研发的鹦鹉专用粮、孵化箱等也都已经通过质检,并发往合作的养殖户手中。
这种规范化尝试也正在获得政策认可。崇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鹦鹉养殖作为特色经济,已纳入县域产业规划,未来将在用地、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。眼下,基地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养殖,共同壮大村集体经济,预计2025年公司投资资产规模达6000万元,实现年产值2亿元,计划2025年联农带农100户,预计有效带动村民每户年增收50万元。
乡村振兴的“羽翼”:小产业飞向更大未来
在基地二楼的办公室,洪显武一声口哨,一只毛色鲜艳的鹦鹉就从架子上飞来落在他的肩上。据他介绍,经过更系统的训练,鹦鹉甚至可以完成发牌、骑自行车等更高难度的动作。这种亲人性训练,可以让普通个体增值30%-50%。“鹦鹉作为宠物,一个优势就在于它的社交属性。这个行业未来的竞争不在养殖规模,而在服务延伸。”洪显武说。基地目前已经与6家鹦鹉咖啡品牌达成供应链合作,定期提供驯化后的鹦鹉。基地还提供“健康保障”等服务,确保客户手中的鹦鹉始终身体健康、毛色艳丽。
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,他主导开发了“爱鸟仁”手机应用。应用集成了社区交流、鹦鹉交易与鉴定等功能,吸引了不少“鸟友”和网络达人入驻。2024年11月上线首月,下载量就超过1万,各平台粉丝数突破10万,未来还将上线养鸟“云直播”等板块,并推出自己的文创衍生品牌。
夕阳西下,养殖场的灯光次第亮起。保温箱里的新生命啄开蛋壳,商户后台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,这些声响交织成的乐章为乡村振兴而奏响。“希望通过鹦鹉养殖产业带动乡村就业,也希望鹦鹉成为崇仁县的新名片,这里未来不仅是麻鸡之乡,也是鹦鹉乐园。”洪显武说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焦子琦)